(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类:生物工程类 专业代码:083001)
一、专业简介
生物工程专业起源于1958年建立的国内第一个“抗菌素制造工艺”专业,1974年更名为“抗生素”专业,1980年调整为“微生物制药”专业,1998年调整为“生物工程”专业,迄今已有65年办学历史。有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博士点、硕士点,生物与医药博士点、硕士点为专业支撑。在生物制药、发酵工业、绿色制造等生物工程相关领域具有较大优势。
生物工程专业2010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7年入选辽宁省本科示范专业,2012年入选辽宁省本科重点支持专业,2016年入选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017年入选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先后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课程。师资队伍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辽宁省教学名师,生物制药教学团队为辽宁省教学团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编《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艺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和地方生物工程及生物医药相关领域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工程基础知识和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分析、研究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生物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特别是生物制药、发酵工程行业,从事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能达成下列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1: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质、职业德和综合素养,熟悉生物工程相关行业领域的国家法律法规,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目标2: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理论、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及现代工具,分析并解决生物工程领域的的实际复杂工程问题,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从事生物工程领域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目标3:能够在生物工程专业实践和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展现独立工作、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工程管理能力。
培养目标4: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适应生物工程领域新技术变革和发展趋势,能够通过终身学习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在生物工程领域保持职业竞争力。
三、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生物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生物药物制造、发酵产品生产中复杂工程问题。
1.1 能系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科学理论基础并用于生物工程专业领域的细胞培养、生物反应、产品分离纯化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的表述;具有生物工程专业领域需要的数据分析能力,能针对生物药物制造、发酵产品生产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求解;
1.2 能够将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和数学分析方法用于推演、分析生物药物制造、发酵产品生产中复杂工程问题;
1.3 能够利用系统思维的能力,将工程知识用于生物工程专业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并体现生物工程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生物工程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生物工程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关键环节;
2.2 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生物药物制造、发酵产品生产中复杂工程问题;
2.3 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生物工程活动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生物工程专业知识设计针对生物药物制造、发酵产品生产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掌握生物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3.2 能够针对生物药物制造、发酵产品生产过程的需要,完成单元(部件)设计,进行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3 在设计中能够综合考虑健康与安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法律与伦理,以及社会与文化等制约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生物药物制造、发酵产品生产中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生物药物制造、发酵产品生产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2 能够根据生物药物制造、发酵产品生产中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4.3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生物药物、发酵产品生产中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了解生物工程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2 能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生物药物制造、发酵产品生产中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5.3 能够针对具体的生物工程问题对象,通过组合、选配、改进、二次开发等方式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工具进行模拟和预测,满足特定需求,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生物工程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熟悉生物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 能基于生物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生物工程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知晓和理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够正确评价生物药物制造、发酵产品生产过程中原料选取、工艺环节及“三废”排放对生态、资源、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树立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7.2 能够站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生物药物、发酵产品生产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生物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恪守工程伦理,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尊重相关国家和国际同行的法律法规,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2 在生物药物制造、发酵产品生产实践中能自觉履行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的社会责任,理解包容性、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角色,能够独立和合作开展工作,具有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工作的能力。
9.1能够正确认识多学科交叉对生物药物制造、发酵产品生产的影响和作用,在多学科、多元化、多形式的团队中与其他团队的成员有效地、包容性地沟通与合作;
9.2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承担任务,合作开展工作,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0. 沟通:能就生物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和业界同行及社会大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方案、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就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包容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10.2 了解生物工程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化;
10.3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掌握生物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了解生物工程产品生产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设计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能对生物工程产品生产工艺、原料、设备等进行技术分析和比较;
11.2 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在技术变革大背景下,能跟踪生物工程专业领域新技术变革和发展趋势,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能接受和应对新技术、新事物和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12.2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四、主干学科
生物学、化学、工程技术。
五、学制
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六、毕业与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取得各课程平台要求的学分,准予毕业。学生达到《沈阳药科大学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办法》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者,则授予工学学士学位。